上班族投資理財-小小共和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家庭生活
現在就開始你的第一次理財規劃
2007/08/28

小小共和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家庭生活


偶然發現這本『小小共和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家庭生活』,是一本研究美國第一批來自英國的清教徒移民,搭乘五月花號,在1620年登陸到普利茅斯,並建立殖民地的故事,作者很特別地專注於研究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家庭生活,很多資料來自於當時留下來的遺囑以及契約,甚至全體代表會議的判決文。

從研究當時的家庭生活,再來比較目前現代的家庭生活,我們可以發現一些不同,也有一些相同之處。我認為最大的相同是普利茅斯殖民地多半是核心家庭,這和目前現代的狀況其實很接近,並沒有大家族居住在一起的現象。第二個有趣的相同是從遺囑繼承的現象觀察出來,當時的繼承順序似乎和現在很接近,第一順位是配偶,然後是子女,孫子女,父母,然後才是兄弟姐妹,同樣很少其他親屬會出現在遺囑中。

比較大的不同則是家庭成分中的僕人這個角色,當時並還沒有黑奴,這些家庭中非親屬而同住之人就是僕人,成人僕人通常有契約也會給付代價,未成年的僕人通常是家長將子女寄養在其他人家庭中,類似學徒,主人則必須負擔僕人的食物、飲水、禦寒、教導他們說話讀書戶或是農作等技能。其實有點類似中國古代長工,或是將小孩過繼給別人的現象,但是通常有契約與時間限制。我認為可能的成因是一對夫妻可能生養七八的小孩,而這些小孩之間的年紀可能差距很大,當家中已有成年子女農作時,將部份年幼子女寄養到別人家,也許可以避免人力的浪費,或避免讓人無所事事。

從遺產清單中可以發現,當時殖民地並無所謂銀行,較為富有的人,通常擁有較為高級的服裝,或是餐具與餐巾,數量遠超過一般人可以實際使用數量,顯示這些來自英國的高級物品,由於無法在殖民地生產,所以有保值的效果,富人會有大量的這類稀有物資,作為保留財富的方式,因為牛隻或穀物都不易保存,且如果殖民地就能生產,則不易有保值的效果。可見各個時代的富人都在尋找對抗通貨膨脹的方式,而在越洋運輸不便利且危險的時代,來自母國的珍貴高級物品,就成了最佳保值工具。

當時家庭單位的多元功能,家庭就像一個事業體,多數家庭是靠農作自給自足,但是也必須負擔教育的功能,甚至在家庭代表所組成的全體代表大會中,家庭也常被責付為照顧老人或是規勸不規矩的人的地方。現代社會最大的不同是,工作與教育都被從家庭中抽離,我們進學校學習,然後離開家庭進入社會工作,現代人說進社會,通常指的是學校畢業,進入公司或是開始經營事業獨立謀生之時。現在家庭往往只剩下庇護的功能。當時的家庭主人,有教導子女或僕人成為一個足以擔任一家之主責任的人,也許這是我們現在家庭主人無論如何不該放棄的一項天職。

延伸:
我的‧錯覺:《小小共和國》讀後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我的RSS訂閱
【廣為轉寄文章

最近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 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

訂閱論壇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