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投資理財-賣太快買太慢VS賣太慢買太快
現在就開始你的第一次理財規劃
2009/07/27

賣太快買太慢VS賣太慢買太快


總是賣太快,買太慢,不知如何改進。但是上次金融風暴崩盤時,卻相反地,出現買太快的缺點,真是沒有簡單的方式。價格對,夠低時,要買快。有下跌趨勢,但是價格還沒夠低,不能買快。獲利趨勢,或是上漲時持續利多,要賣慢,利多還沒出盡,要賣慢。壞消息出現,即使沒有快速下跌,沒有即刻反應,要賣快。


不能單純只是想,凡是賣都要慢,凡是買都要快。還是必須衡量環境,以及價位相對於長期平均盈餘能力的高低位置。人雖然都是怕虧損,導致虧損賣太慢,價格在下跌趨勢中時賣太慢;而在上升趨勢中,又會怕眼前短期的帳面獲利不見,而會在獲利時賣太快,價格在上漲時賣太快。直接改正它,要求賣高都要慢,賣低都要快,也是太天真的想法。

寫了兩段,好像,還是理不太清楚自己對操作的思緒。再來。

史雲生在討論資產配置的時候,有提到1987年股災,他認為如果有適當的配置,應該要在股市大幅下跌時,快速的也作配置比例的調整,而不是等到一季再調整,也就是日調整,當股債比例,因為股市大波動而改變時,即時調整,可以擷取報酬。也就是如果是為了資產配置的比例,可以買進股票快一點,甚至當天就買進。

這次2008年的金融風暴就沒這麼好,由於沒有快速下跌,如果買太快,2008年9月0050還有47元,若一發生就急著攤平,會買在40~45元,確沒能在2009年11月的28~30元買進。但是如果是用資產配置的比例,則債券部位始終還是要保持一定比例,其實,投入攤平的資金會較少。也就是說,採平衡部位百分比的方式時,動作可以快,時間快,但是移動的金額其實要按嚴格的比率,感覺並不多。在風暴發生後時,才要馬上調整資產配置的比例,則不是好時機,這表示當初設定比率的想法太過投機,等於是一種擇時的投機。

我認為,如果跌到有充分的安全邊際,經過嚴格挑選的股票,則買進應該也要快速,因為機會稍縱即逝,不要因為記得最低價,而永遠想買到最低價,或比最近低價還要低,因為你記得的數字沒有意義,只要價格有安全邊際,符合嚴格的分析流程標準,要買得快,不要因為在上漲中而不買,不要因為可能下跌而等待,建立部位要快,買價上限應該來自評估分析,而不是來自記憶。模糊的正確,比準確的錯誤來得重要。

原則上,買進合乎選股標準的股票,建立部位,就是要快,但是如果是價格下跌,基於資產配置的調整,或攤平,要記得按比例嚴格控制,買的其實很少,也就是快而少,要避免在價格巨變的時候,調整資產配置百分比,避免擇時投資的風險(Time the market)。

反之,賣出如果是因為股票部位獲利,例如股價普遍式上揚,似乎也應該快速,同樣每次調整的股債部位其實不會太大,快而小的資產配置的調整(Rebalance)。雖然這可能會沒享受到後面的漲幅,但是由於調整部位小,不會真的損失很多潛力。同樣,要避免因為事件而擇時式地決定調整資產配置百分比。

若是因為壞消息出乎意料的公布,我認為應該快速地壯士斷腕。因為這可能顯示原始選股流程上的判斷錯誤,特別是壞消息之前完全沒有徵兆,或是產業、企業的商業模式有明顯改變,意味著應該勇敢認錯的時候。所有投資都有不確定因素,當原本不確定因素變成明確的壞因子,則認錯賣出比相信它有能力挽狂瀾來的合理,認錯則要快,快速地、大部位地出清。

如果因為好消息出現,等待已久的復甦出現,資金行情發酵,股價的價格水準普遍地調高,則特定個股應該要賣的慢,因為慢慢的上揚,跟風從眾的人需要一點時間才會出現,股價的推高,可能遠超過合理的水準,時間延長也會超過合理的期間,如果公司產業的狀況持續改善,則不需要太急著賣,即使已經遠高於當初買進時設定的合理報酬率,讓成功部位的時間延長,時間本身也是一種報酬,它減少了需要做新投資決定的次數,好投資如果賣太快,會造成有許多資金停滯在現金帳戶,而想充分利用資金的壓力,不想讓資金停滯,可能會造成非受迫的失誤。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我的RSS訂閱
【廣為轉寄文章

最近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 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

訂閱論壇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