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投資理財-打開史金納的箱子Opening Skinnger's Box
現在就開始你的第一次理財規劃
2007/08/06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Opening Skinnger's Box


會去找這本介紹心理學的書籍『打開史金納的箱子』,是因為『股價為什麼上漲The Mind of Wall Street』中李維談到他大學中成績最好的一門課就是變態心理學,而他會在自己書中提到這件事,我相信不是為了驕傲而告訴我們他的某門功課好,而應該是他認為,研究心理學是他在投資行業中成功的一項重要因素。

這本書選了十個本世紀中重要的心理學實驗,要告訴我們科學的心理學的進展狀況,很有趣的是人們對這些實驗的反應,諸如實驗倫理道德與人道精神的質疑。史金納的箱子就是他做給自己的女兒的育兒箱,他認為用獎勵可以讓人產生制約反應,就像讓老鼠學會按控制桿一樣,獎勵比處罰有效,不定期的獎勵持續效果比固定獎勵的效果持續。

在權威人士的指令下,調整按鈕電擊演員的被實驗者,顯示多數人的心理在權威下有服從與盲從的趨勢。精神科醫師無法明確分辨來矇騙假扮罹患精神病的實驗者,雖然最後多數實驗者在幾個月後被從精神病院的隔離中釋放,但是也顯示當時精神科醫師有過大的主觀認定權力來隔離病人,診斷的能力與過程都還不夠科學,而且精神科醫師也有不願承認無知的傾向,有不論如何都先開抗憂鬱藥與隔離病人的傾向。

目睹意外發生卻不會主動協助的實驗,顯示知道有越多人同時目睹,被實驗者就越可能不會主動協助別人的急難。甚至在房內發生煙霧的實驗,如果同一室內的人表現的若無其事,就越可能有人不會向主試者反應,反而認為煙霧不是值得注意的危險。這種顯示人類有從眾與接受群體暗示及不想惹禍上身,以為別人會去處理的心理。

觀察沙納達(Sananda)的大水與外星人預言失敗後的反應,發現人類心理發生重大認知失調後,會選擇自我合理化的解釋,類似中國人常提到的阿Q心態。個體有時不會改變行為,而會改變其理念以合理化解釋其行為,很多邪教的參與者即使發現主事者的惡行,違反一般道德倫理,卻還會繼續服從,多半就是這種心理現象。讓幼猴與母猴隔離並以機械猴與毛皮比較,發現母愛來自接觸的親密感多於來自餵食,而且需要適當的群體生活,才能讓幼猴較為正常。對之後的育兒理論有重大影響,實驗顯示和愛有關的變數有接觸、動作與遊玩。

在天堂裡的老鼠比關在小籠裏的老鼠不會去飲用含有海洛英的水,不論是否加糖,顯示藥物的成癮性其實不是絕對的,而是和被實驗者所處的環境與心理狀態有關。虛假記憶的實驗顯示,你很容易可以用暗示的方式,讓人記起諸如在超市裡迷失等兒時記憶,而心理治療師很可能不自覺地誘導暗示病人有兒童時被強暴的記憶,讓許多無辜父母被判有罪。人的記憶十分不可靠,明明是杜撰,反而讓人覺得很真實。

海蝸牛的神經元實驗顯示記憶就在神經元突觸所形成的新連結裡,越常練習,突觸所形成的連結就越多,記憶越深刻。而將來可能發現藥物來促進或抑止某些神經元突觸來形成新連結,人類可能要深思,是記得清楚較快樂,還是記不清楚較快樂。

莫尼茲的血管造影術及腦前葉切除術,勇敢地嘗試用切除正常器官來改變精神病人的痛苦,以及後來的杏仁核切除術與扣帶回切除術,切除神經束來降低憂鬱與強迫症。和現在常用的藥物經過胃來影響腦,倒底哪一種方式比較精準呢?還是一樣都祇是讓病人變的溫馴,讓醫師容易處理而已呢?藥物雖然不侵入,但是藥物的效果,卻同樣是不論好壞器官都會被影響。

對照最近一篇新聞『腦癱漢植入電極奇蹟甦醒』,如果我們去思考這個新手術和惡名昭彰的腦前葉切除手術的因果關係,可以發現輿論對實驗的接受態度,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展示方式的技巧,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而心理學的發展似乎也如作者所言,心理學有往生物學與精神外科發展之趨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我的RSS訂閱
【廣為轉寄文章

最近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 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

訂閱論壇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