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投資理財-研究詐欺的心理學家解釋他為何被Madoff所騙
現在就開始你的第一次理財規劃
2009/01/10

研究詐欺的心理學家解釋他為何被Madoff所騙


上週一篇WSJ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一位研究詐欺的心理學家解釋他為何被Madoff的投資詐欺案所害,我在昨天的WSJ Podcasting中提到這段故事與採訪,覺得這和前幾天自己寫到Madoff的文章,建議雇用獨立理財顧問的觀點剛好不同,值得分享一下。


作者Stephen Greenspan寫了一本書"Annals of Gullibility"人類易受騙年鑑,是個專門研究何以人類容易受騙的心理學教授,而他也說明自己為何會在Madoff的投資詐欺案被騙,損失了近50萬美金,將近他個人三分之一的退休準備金。

他認為人類之所以被騙,有四類原因,一是環境(Situation),二是認知(Cognition),三是性格(Personality),四是情緒(Emotion)。龐氏騙局(Ponzi Schemes)執行的基礎是人類在他不懂的事情上,傾向模仿其他人的做法,這個趨勢也是「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的基礎,也是「投資泡沫回饋機制feedback loop theory of investor bubbles」的基礎,簡單說,當鄰居投資賺大錢的時候,讓你覺得錯過這個投資機會真可惜的心情。非屬詐欺案的投資狂潮也是基於同樣的人類機制。

他解釋自己被騙的多層次原因,Madoff的投資詐欺案有很高的社群回饋壓力(Social feedback pressure),新聞常報導猶太裔有錢人投資於Madoff的故事,Madoff也是知名的猶太慈善家。另一個重大原因是,Madoff宣稱的是普通的報酬率而非極高,Madoff知道精明的投資人不會相信太高的報酬率,所以他提供的是穩定而僅略高的報酬率,他說這是他吸引投資的重要原因,穩定的長期報酬率。

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其實不是直接投資於Madoff,而是投資於Madoff管理的15個避險基金之一,避險基金都是由受人尊敬、有名且嚴謹的大公司所發行,讓他以為所有投資都經過嚴格的調查,只有可接受的風險。

他是在拜訪他住在佛羅里達的妹妹與妹婿時,認識他們的一位老友,這位朋友是位財務顧問,並且有權限可以讓人新加入這個由Madoff管理的避險基金,他喜歡並信任這位財務顧問,並且被這位財務顧問不但幾乎自己全部資產都投入這個由Madoff管理的避險基金,甚至將房子貸款來投資避險基金的行為而說服。之後,他認識許多妹妹的朋友,都有投資,且有多年的成功經驗,這些社群的經驗,他說服他自己「不」把握這個投資機會是件很愚蠢的事。以至於當另一位抱持懷疑態度且在財務上精明老練的朋友警告他時,他居然嗤之以鼻,以為他生病了。

從認知(Cognition)來看,聰明的人有好的認知結構(Own Cognitive Schemas)但是不一定在每個日常決定中都會很理性(actual application of the schema),他自己的問題是一直以來養成的對財務知識的忽視,也懶得去補救自己對財務的忽視,而他解決財務問題的方式就變得很走捷徑,找出財務專業的顧問,並且信任財務顧問的判斷與建議,這個找理財顧問的捷徑一直很成功,他沒想到會有失敗的時候。

Madoff騙局中令人疑惑的不是投資人被騙,而是為何這麼多專業的顧問與經理人忽略風險警告與紅燈,而成了Madoff騙局的幫兇。一是Madoff成功維持了操作的秘密性,二是專業人士的自我欺騙,希望真的有這種操作方式的存在。

三是性格,他認為自己容易信任別人,不太願意說「不」的好心腸,偶而喜歡冒險的趨勢,和衝動性的決定。每個人的性格,甚至基因,都對是否易受騙有貢獻。但是也不是所有願意信任別人的人都易受騙,你需要能分辨,何時應該信任,何時不該。

四是情緒,所有騙局幾乎都有情緒的效果,一是刺激,一是貪婪,對他而言,是爲快樂安全的退休生活找到維持穩定收益與成長的投資機會。也許還是貪,畢竟還是高於定存與公債。其實台灣的連動債風暴,也是提供投資人這個範圍內的投資報酬率,不是真的很高的貪婪,但是還是有某種程度的貪婪。

作者最後認為,單純建議要抱持懷疑的態度,可能還是不足以避免掉入Madoff騙局,很多人不是不夠懷疑,而是Madoff騙局隱藏的很好,不是很容易看穿,一般人也沒有專業知識和動機去分析Madoff的投資方式,這也是我們依賴理財顧問與基金經理人的理由。最大的錯誤是將100%的個人資產投資於Madoff騙局中,盲目的信任很像宗教的性質,抱持懷疑論也許不會避免掉入Madoff騙局,但是至少可以不會100%都投入。

原文:
為何我們總是繼續掉入財務騙局之中
Why We Keep Falling for Financial Scam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我的RSS訂閱
【廣為轉寄文章

最近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 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

訂閱論壇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