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投資理財-讀《財富管理聖經》
現在就開始你的第一次理財規劃
2009/12/28

讀《財富管理聖經》


讀這本《財富管理聖經》時,發現它是出版於2003年,那年FPAT也還沒有開始在台灣推行CFP理財規劃的認證制度,但當時任職於台新銀行的作者陳志彥,就出版了此書,還讓台新金控總經理謝壽夫,及大眾投信總經理,美商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中國部總裁齊萊平,為他寫推薦序,齊萊平還在推薦中,特別提到理財規劃(Financial Planning)是在30年前於美國首創,間接指出《財富管理聖經》的重要訊息,正是理財規劃的關鍵地位。


可惜的也許是六年過去了,理財規劃(Financial Planning)的推展和重要性,還沒有受到一般消費者的重視,現在到任何一間金控的財富管理部門,你還是接受不到像作者所描述的服務,先了解有哪些經濟資源,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估算通膨,計算需要的投報率,看投報率是否合理,調整目標,設計計畫與執行計畫。金控還是將自己定位成通路而非專業,通路商的目標是提供客戶多樣的選擇,專業服務的目標是提供對客戶最合適的建議。追逐的還是最新、最夯的金融產品。提供的還是帶進、帶出的建議。

就像這本書所顯示的,我們台灣金融業中充滿有智慧的前輩,在知識上,他們都瞭解簡單的、有紀律的、分散投資、長期投資、作好規劃、降低成本、不要擇時、不要擇股、資產配置、再平衡、認清真正的投資期限很長期、使用低成本市場指數基金/ETF、克服自己的心理偏誤,這些理財規劃的要素,才是真正的理財成功的秘訣,金控的老闆們,專業經理人們,也都不是盲目無知於理財規劃的歷史發展,只是這項運動,還需要更多動力,需要有人願意把它納入企業的營業目標,而不只是寫書的題材。我們更需要教會、組織,而不只是聖經而已。

作者陳志彥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重要題目,且大致上都符合現在此專業領域中一般的共識。這個領域的創新進展並不像想像中的快。比較可惜的是他通常沒有註明資料與圖檔的來源,讓人無法知道來源是否可信賴,例如他說避險基金會優於股票指數的資料,很可能受避險基金存在偏誤與自報資料偏誤,我認為不見得該盡信。

他建議退休時維持70:30的股債比,每年提領率6%,即使遇到股市低迷,也有足夠資金提領五年(6*5=30%),不過如果考慮再平衡的需求,我認為每年提領率6%可能還是偏高,4%可能較為安全。

他認為投資的基金持有現金比例越低越好,他認為投資人作好資產配置之後,不該選基金經理人持有現金水位會變動者,因為會影響自己的配置比例,此項,我持反對看法,如果選了指數複製型基金,此問題不存在,因為指數複製型基金幾乎不持有現金,好像最適合作者所言的基金持有現金比例越低越好。但是若是主動基金,由於經理人必須打敗市場,願意持有現金反而是經理人堅守投資風格的表現,因為沒有適合標地就該持有現金,不可能市場隨時都有符合投資風格的機會。投資人賣出基金,等於是間接投票強迫經理人賣出股票部位,這就像是一種集體決定的持有現金比率,越多人賣出基金,基金必須持有越多現金準備來償還,導致經理人受迫決定,我認為鼓勵客戶自己擇時賣出基金,是讓基金不好的原因之一。

推薦:2009華文部落格大獎: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我的RSS訂閱
【廣為轉寄文章

最近文章:

Powered by Blogger - BLOG台灣稱為"部落格"

訂閱論壇電子郵件: